工商時報【記者蔡惠芳╱台北報導】
25年前、1989年8月26日那一夜,台北市高房價問題,引發無殼蝸牛聯盟策畫驚天動地的萬人夜宿忠孝東路,成就台灣第一個最大規模的公民運動;25年後的10月4日,台北市房價歷經2波景氣循環,在大漲小回之後,仍狂飆3倍多、衝上史上最高價,一漲不回頭,捲土重來的「巢運」,再度掀起人民的怒吼。
檢視這25年,我們的住宅政策在哪裡?我們的政策到底為人民作了些什麼努力?住有其屋的目標達到了嗎?
「巢運」夜宿仁愛路「帝寶」,抗議著政府住宅政策的無能,讓炒房者、房地產業者大發利市,揹負沈重房貸的人民,卻淪為房奴;不過,攤開歷任總統在房事問題上的政績,不能說完全沒作為,但始終打不下台北市高房價。
在「台灣錢淹腳目」的年代,台灣房市攀上第四波房地產景氣高峰(1988年∼1989年),高貨幣供給、高經濟成長,讓北市房價飆到每坪平均破28.45萬元,比1987年起漲前的平均房價7.18萬元,短短不到3年、翻了2.96倍!無殼蝸牛組織首度動員上萬人露宿台北東區;隔年央行祭出「228」選擇性信用管制措施,緊縮房市游資,並急速調升銀行利率、大幅調高公告土地現值。
當時前總統李登輝積極推動「6萬元1坪勞工住宅」,並廣建國宅、開發新市鎮和新社會,以增加房屋供給。雖暫時安撫蝸牛族的民怨,但也因利率急升、台股狂瀉,加上全台實施容積率管制引發全面搶照,自此房市陷入長達10年的黑暗泡沫期。
2000年陳水扁上任之後,為了當時房市泡沫拖累金融機構嚴重逾放和失血的無底洞,採取了一連串的挽救房市利多政策,從提撥行政院優惠房貸、青年購屋貸款、土增稅稅率減半,到開放大陸人士來台購置不動產,才使得房市景氣漸漸從谷底復甦,進場購屋的人也慢慢回流。
2001年全台建物買賣移轉棟數自最低峰的25.9萬件,一路衝回2006年的45萬件大關,台北市預售新屋房價也從每坪3字頭,漲至看到5字頭。
2008年馬英九當選總統後,兩岸開放大三通、調降贈遺稅,持續穩定房市攀向榮面;雖然2008年10月全球金融海嘯引發房市一度盤整,但在「三低」環境、預期台灣資產跳躍式增值的心理下,2009年下半年房價迅速完成整理向上反彈,展開史上最神速的第二波短線狂飆,一漲不回頭。
住展雜誌、宏大不動產估價師事務所統計,2009年第2季至2014年8月的短短5年,北市預售新屋房價狂漲6成,目前每坪平均站上93.4萬元史上天價;累計這25年,台北市預售新屋房價漲幅就高達2.28倍,漲得升斗小民哀哀叫。
馬政府為了解決高房價問題,相繼祭出停標大面積國有地、推動居住正義五法,陸續開徵奢侈稅、實價登錄,並祭出央行選擇性信用管制、豪宅稅,甚至研議房地合一實價課稅;但不論是金融、貨幣或稅務面的政策,依然無助於讓住有其屋,也無法平息高漲的民怨,買不起房的人依然買不起,甚至有些人在合宜住宅、社會住宅抽籤中,連續「摃龜」5次,都抽不到一席棲身之地。
薪水調升速度追不上房價上漲,投機短炒客還是蓄勢待發、轉進非央行信用管制區炒地炒房,終於引發房地產史上第二波公民運動「巢運」。
政大地政博士、宏大不動產估價師事務所長卓輝華直指,儘管25年來,歷經李登輝、陳水扁、馬英九3位總統,任內也針對高房價問題祭出政策、金融、稅制等各種抑制房價的政策;然而,造成台北市高房價夢魘的始作俑者,應歸責於政府從來沒有的最上位「國土計畫」,造成南北失衡發展;人民需要的,並非這25年來頭痛醫頭、腳痛醫腳的打房政策。
0 意見:
張貼留言